十架七言
经文:太27:46;路23:34,43,46;约19:28,30。 一、“父啊,赦免他们,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。”(路23:34) 二、“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。”(路23:43) 三、“母亲,看你的儿子。看你的母亲。”(约19:26-27) 四、我的神, 我的神,为什么离弃我?(太27:46,可15:34) 五、“我渴了。”(约19:28) 六、“成了。”(约19:30) 七、“父啊,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。”(路23:46) 今天我们要通过观看主耶稣在“何处境”对“何人”说这些话,从我们的“处境”去思想人与神、人与人的关系。因为“十架七言”不是主耶稣在十架上的自言自语,而是他与天父、与世人的对话,对象与处境对于理解这七句话很重要。而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基督徒,我们又是从我们的处境中去理解经文,去与他对话。 十架七言中,有三句对天父说,一句对亲人(母亲、门徒)说,三句对他人说。说明他在十架上关顾到每一个人,包括你和我。第一句是对天父说的,最后一句也是对天父说的。以“父”始,以“父”终。他的一生也是这样,他遵行天父旨意来到世界,也遵行天父旨意离开世界。下面我们一同来思想这七句话对我们的启示。 一、“父啊,赦免他们!因为他们所作的,他们不晓得。”(路23:34) 对象:主说话的对象是天父,而赦免的对象:包括正在钉他的罗马兵丁,置他于死地的犹太宗教领袖,几天前拥他入城而今喊着钉他十字架的犹太民众,三十块钱卖掉他的犹大,曾经发誓愿与他同死而今三次不认他的彼得、曾朝夕相处而今四散而逃的门徒,还有……我们。 处境:“当下”,是正在被钉的当下,主赦免了他们。路23:33-34说,“到了一个地方,名叫髑髅地,就在那里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。又钉了两个犯人:一个在左边,一个在右边。当下耶稣说:‘父啊,赦免他们,因为他们所作的,他们不晓得。’”当主和另外两个强盗一起被钉的时候,求天父“赦免他们”。 这是主在最痛的时候说的。人都是在受伤过后,伤口结疤了才肯说原谅的话,在人伤你最痛的时候,你会说饶恕的话吗?会在心里原谅他吗?他因为爱而被伤害,被伤害了仍然要去爱。 主看他和人的关系,不是单一地从他和对方来看,乃是从他和天父的关系中去看待。本来是他和卖他、告他、打他、钉他的人的关系,但是现在成为他和天父以及他们的关系。他没有去质问人们为何要这样伤害他,而是求父赦免他们。我们与他人的关系,若能放置在“己――神――人”的范畴中去看,就不会偏执于自己的想法了,从而在伤害之后,也才能从“我”与“他”破裂、冷漠的关系转化为马丁.布伯所说的“我”与“你”的亲密关系。 主是从对方的处境去看,而不是限于自己的处境。他虽被钉,正痛着,却求父赦免他们,因为他担心他们的罪,而且为他们辩护,“因为他们所作的,他们不晓得”,虽不是无辜,却是出于灵性的无知。如果只从“我”的角度出发,人常是有理由责备他人的。 二、“今日,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。”(路23:43) 对象:同钉十字架、将死的强盗。 处境:是“今日”,是“受难的今日”,在“死亡的今日”,在众人的弃绝声中。 主是对一个强盗,一个在十字架上钉着,身体承受着巨大的痛苦,心灵蒙受着羞辱、被人厌弃的、罪有应得的、即将死去的人说的。一个看似最无可救药的人,看似最不可能得救的人,却在这样的时候与主相遇。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对任何一个人绝望,也不要下判语,上帝的作为,总是出乎人的意料,总是使最不可能成为可能。 当时是二人被钉在十字架上,流血、疼痛的时候,在最痛苦中主引领他去看美好的天国。“今日,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”,是的,就是在今日,在痛苦最深的今日,在你将要死去的今日,在受尽羞辱的今日,主给你盼望,领你看那美丽的乐园。并不是等到苦难过去才有盼望,正是在痛苦的“今日”,就有盼望。在人最痛苦中,主和人一同受苦,一同钉十字架,一同伤,一同痛,但就是在这样的处境中,还有盼望,还有美好的“将来”,这“将来”并不遥远,就在“今日”里。这“今日”是永恒的“今日”。 而从强盗的处境来看,自己即将死去,这个应许他乐园的人也即将死去,在众人“你若是神的儿子,就从十字架上下来”的质疑声中,在主耶稣人性最软弱的时刻,在上帝最不象上帝的时候,相信他是天国的主,相信他有能力领他进入天国。在上帝似乎无所作为的时候,如奥斯维辛集中营,你仍会相信他的大能吗?在他似乎无力反抗人间的暴行的时候,你还信靠他吗?在他看似最没有权柄的时候,你还相信他的应许有应验的一天吗?在你最盼望神迹而他却没有行的时候,你还求他的国吗?在上帝最不象上帝的时候,你还相信他是上帝吗?梅顿认为人有两种幻想,“我们以为自己可以了解自己,以及我们认为我们可以了解神”,确实,上帝常常不是我们想象的样子,而我们所信的也不是真正的上帝的样子,我们常活在幻想和错觉之中。我们的信仰必须是按上帝本来的样子去相信他。福音本来就是很坚硬的道理,我们不必软包装成糖果,至于听到福音的人,是将福音当作绊脚石还是磐石,那是他自己的选择了。我们自己不要活在错觉里面,也不要将错觉带给别人。福音本身对人的生命就是一个挑战,我们要接受这个事实。而这个强盗是在环境告知他最不可信的时候相信上帝的国,在最痛苦的时候相信美好的将来,这样的信心才是最强大的信心。 三、“母亲,看你的儿子!……(门徒)看你的母亲!”(约19:26-27) 对象:母亲、门徒,主在世上最亲爱的人,也是他最后的牵挂。 处境:定意舍命,而亲人不舍。 主将门徒托付给亲爱的母亲,又把母亲托付给所爱的门徒,卢云神父认为这意味着在主的十字架下他们正成为一个家庭。十字架拆毁了人与人之间隔断的墙,无墙,也就意味着成为一个家。也意味着没有自我的保护,只有彼此的接纳。主的托付,也意味着他不希望他们沉溺在苦难之中,而要坚持走下去,相搀相扶地在爱中走下去。 在这样的时候托付,也意味着主决定舍命,也是告诉他们不要再期待他从十字架上下来的神迹,他不会选择脱离十架的痛苦,他要他们接受这个最难以接受的事实“上帝的儿子将要死去”。母亲,你要承受失去我的痛苦,我要离去,让门徒替我守在你身边。越是相信他,越是爱他的人,越不希望他死,越是盼望此时有神迹发生。但苦痛中必须学会接受事实,常常事情并不如我们所愿,奇迹也总是不会发生,但“此时我们虽不明白,将来却必晓得”。 四、“我的神,我的神!为什么离弃我?”(太27:46,可15:34) 对象:上帝,这是主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称呼“神”,而不是“父”,意即他代表犯罪的人类,与父相离。 处境: 最痛苦,最黑暗的时刻。三点,本是一天中阳光最强的时候,而遍地却黑暗了。预示着主处在心灵最深的暗夜,也预示着将上帝之子钉上十字架的世人的罪恶深重。 “我的神,我的神!为什么离弃我?”这是七句中唯一的一个问句,虽有疑问,而仍信靠。主一边问着“为什么离弃我?”一边却称呼“我的神,我的神”,虽似乎不象我的父,但是他仍是“我的神”,是属我的,是我可以将自己交付他的神。有时上帝似乎严厉到不象父亲,可是他还是我的上帝,什么都不能隔断这样的关联――生命与生命的关联,即使“遍地黑暗”,即使心灵也处在极深极深的黑暗之中,可是还能呼唤“我的神”,那是何等的幸福。只要他还是“我的”神,希望就仍存在,虽然他不象我所理解、所想象的,“即使当乐观看来好象十分荒谬时,我们仍然有希望”。 我们是否有被弃的经历?是否感受过“被上帝所抛弃,被抛入一个黑暗独处的牢宠里。唯一陪伴你的就是黑暗本身”?没有什么人为的办法可以使你挣脱这种被神人弃绝的黑暗,除了赐下光明和希望的上帝本身。而在这样的时候若仍能称呼神为“我的神”,说明在绝望之中仍有盼望。“若你一事无成又节节败北,但千万不要对上帝的怜悯有任何的绝望”,本尼狄克也定是经历过最深的绝望,才会有这样的信靠。主启示给人的正是不受环境影响的希望,“他既不乐观,也不悲观,他讲述的盼望并不是建基于事情会变得更好还是更糟。他的盼望是建基于那个应许,无论发生什么事,无论在什么时候,无论在什么地方,神都会一直陪伴着我们。神是生命的神。”环境常常难以改变也不可能改变,但还好还有一个事实永不改变,那就是:他仍是我的上帝,无论我处何境地,他仍和我同在。莫特曼称之为“危险的释经学”, “这是抓住一个记忆,使之在危险的当儿闪出亮光。在陷入致死的危险中,圣经有关上帝的故事就对我们说话,唤醒我们的盼望,不然我们就毫无盼望了。” 殉道的Oscar Romero大主教这样鼓励说,“让我们不要气馁,仿佛人类的现实使神的计划不能实现”,确实,虽然现实是上帝之子被钉上了十字架,但他仍然是上帝,是我们的上帝。 五、“我渴了!”(约19:28) 对象:十字架下钉他的兵丁或其他人。 处境:因失血过多而干渴,此时主的血快要流尽了,生命已接近终点。 他会渴,说明他是真实的人,他为我们在十架上所承受的肉体和心灵的痛苦都是真实的,不是因为他的神性,他就不会痛,就不会渴,道成肉身是真实的,“渴”就是真实的,痛就是实在的。 他对钉他的人说“我渴了!”,这是向他们表达他没有恨他们,他向他们诉说自己的需要与软弱,有谁会向仇敌表露自己的软弱呢?他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给恨他的人一个爱他的机会,而他们也真拿醋给他喝了,不管他们的动机如何,主是让他们知道他们也有爱的能力。“对仇敌的爱不是回报,乃是具创造力的爱……这种爱是藉着创造性的、明智的方法来克服敌意”。有时不妨“软弱”一点,给别人一个爱自己的机会。 六、“成了!”(约19:30) 对象:是向十字架下的人,也是向一切的世人宣告“成了!”,上帝的救恩成就了。 处境:肉体已疲惫、软弱、疼痛至极,将要死去。 这是主软弱中胜利的宣告,在肉体的软弱中坚定地宣告“成了!”,不是垂头丧气地说“完了,完了”,主在十架上就宣告了救赎大功的完成,这是黑暗中光明的信息。十字架是朝着复活的, “只有那些将信心牢牢地植根于基督的复活的人,才能够将基督死亡的故事表达为带来盼望的故事” |